同栏目信息Column’s Other Info

  • 【经济日报客户端】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江苏徐州举办

  • 2023-12-04

  经济日报客户端11月29日报道我校承办的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报道内容如下:

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江苏徐州举办

  日前,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汉文化名城建设研讨会在江苏徐州举办,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大运河沿线省份的专家学者围绕“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共商共议。会议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江苏师范大学、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承办。 

  “中国的天然河流大致呈自西向东的流动方向,南北之间缺乏可供利用的天然河流,阻碍了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交融。大运河的存在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峰会开幕式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说,流淌2500年的悠悠大运河,与中华文明命运关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建设工作为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院长方忠表示,徐州是中国大运河的枢纽重地,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在徐州交织750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也让徐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成立五年多来,不断整合学术力量,已形成徐州黄河文化研究、大运河文化传播研究、大运河工匠文化研究、大运河景观与遗产价值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研究、大运河城镇和非遗研究等研究版块。

  主旨发言环节,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别是助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浙东运河通江达海,是中国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200多公里的黄金水道,涵养了沿岸无数百姓。”浙江省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邱志荣分享了绍兴运河园和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建设情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在发言中以扬州城遗址蜀冈为例,认为它是历史和当代扬州城市重要的、地标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扬州缔造古今交辉美好人居环境的关键地区,由此推断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充分认识不同城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晏粱学术智库中心主任许梅分享了沧州市以及邯郸市、衡水市、廊坊市等地两年来大运河保护和建设情况,强调要突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打造原真唯一的绿色生态带;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心向往之的缤纷旅游带;以市场化为路径,探索项目建设新思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员馆员周润山建议相关部门为河南大运河的考古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推进河南大运河考古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遗址考古数据库和科研平台,为河南大运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考古资料支撑。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则强调,聊城等运河城市要深入挖掘城市深厚与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突出优势、体现特色、展现亮点,加强运河文化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之间的联系,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文旅产品的打造、景观廊道的布置,吸引更多人群、更多游客认识运河、了解运河、喜欢运河,使大运河成为真正的魅力之河、智慧之河、文化之河。

  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徐晓光认为人、地、水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经济的交流、地域的联通、人水的交融,共同构成了大运河流动的图景。

  徐州市政府参事、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认为,徐州在运河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多层面的传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是保留在徐州民众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思想理念和个性气质。

  峰会还设置了“专题报告”和“圆桌沙龙”环节,与会者分别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汉文化名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助推汉文化名城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

报道网址链接:

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493252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