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员
在我们的成长中,总会有一些故事历经岁月的沉淀而难以忘怀。在我40多年的记忆里,人生最美的时光莫过于求学阶段,而在我读过的三所大学中,徐州师范大学(现江苏师范大学)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和最美的记忆。
2005年我参加工作三年之后再进校门,到师大读研,是经过一段积累沉淀后的“二次跃升”。自繁忙工作中解脱出来,再次潜心学术研究,是一种比单纯的求学生涯与满负荷工作更为从容、珍视、充实的静好读书时光。那些与读书学习、学术研究相伴的婚姻、生活等方面的“烟火”故事,也都幻化成美好回忆与动人乐章,积淀成人生曼妙的风景与芳菲。如今,已从师大毕业14年,每每忆起母校“春风化雨育桃李”的芬芳故事,总感觉如母亲般的亲切与温暖,不禁对母校的发展充满无限挂牵。
(一)
在我深刻的印象里,江苏师大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还记得2005年9月刚到校不久,文学院的孙晨老师10月份要去山东参加一个臧克家诗歌研讨会,当他得知我来自臧克家的故乡又对臧克家诗歌研究感兴趣后,欣然同意带我一同前往。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当面聆听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碰撞,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就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兴趣。我的导师王成军老师则以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和扎实深厚的叙事学理论功底迅速引领我走上学术之路,后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了叙事学理论的支撑与启迪。师大文学院的课堂是活跃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讨论积极而热烈,这种交流探讨是需要提前查找资料做足功课为基础的,倒逼我们不断地加强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加快学术成长步伐。文学院的魅力不仅在于课堂的生动活跃,还在于经常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做报告,还记得东方龙吟来作报告时以深入的研究和翔实的资料对苏轼的多篇诗词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苏轼诗中的那句“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因其对人生功名富贵的巧妙比喻成为我的座右铭。
我到师大读研是完全脱产的,有点勤工俭学的积蓄大都用在买书、买资料和学术研究上,直到毕业也没能拥有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那时上网或写论文都是到学校机房。每逢下午放学后或晚上高峰期,学校机房等待上网的学生队伍排成长龙。我写论文往往是有了灵感立即用笔写在纸上,随着时间推移纸上的文字越来越多,逐渐成篇,遇到有些需要引证的地方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逐一引证,而后到学校机房录入打印、修改校对。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笔记本电脑或pad已成为多数大学生入学的标配,机房排队场景也许已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殊记忆,但那种求知若渴的焦急、机房等待的迫切、争分夺秒的努力,在多年后依然清晰可感、温暖如画。
(二)
到徐州读研,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齐鲁大地。进入徐州之地,我第一次领略了徐州作为“五省通衢”交界地的交通发达、开放包容,这个城市融南汇北的开放胸襟在师大得以很好地展示与体现。师大校园里,从汉风导游社,到天问辩论协会,从书法协会,到校桃溪文学社,从校园舞厅,到校园广播电台,各种学生团体组织常年活跃在校园内外,而且很多社团都与驻徐高校联系密切,校际联合、沟通交流使得江苏师大的学生以开放的心态走出校门,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兼容并蓄。在这种活跃开放氛围带动下,我也曾走出师大校门,参加驻徐高校的活动,创作的诗歌《流浪者之歌》在中国矿业大学第四届“学生在线网络文化节博雅文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每到用饭时间,校园广播电台便开始播放国内外新闻和校园动态资讯。每到周末,校园舞厅霓虹闪烁,会有忙碌一周的学子在舞池献艺。每到晚上,敬文报告厅和部分合堂教室成为学生自发放映电影场所,往往场场爆满。由于观众都是校内学生,观看氛围温馨融洽,在学校看电影也就成了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在观看的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神话》和《Eight Below》,特别是为《Eight Below》中8只雪橇犬的超凡耐力和勇气感动不已,这部影片塑造了8只雪橇犬的可爱,也揭露与反省了蔑视万物生灵的人类中心主义。出于对动物生命的敬畏,我在校报上刊发了散文《生命的尊严》。学校马克音乐厅里举行的往往是更有品味的文艺活动,还记得在这里举办的“因为风的缘故”大型诗歌朗诵会,除了学生中的佼佼者充满激情的朗诵之外,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现场登台朗诵多首自己创作的诗歌,而那首《因为风的缘故》完全把我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给略显枯燥的学术研究带来些许休闲与惬意。
(三)
师大读书给予我记忆深刻的,不仅是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多姿多彩的文娱活动,还有那些真诚、细致、理解、亲和的润物无声理念。校园浴室里安装了按时计费系统,洗澡时插入饭卡方能流出来水,拔出饭卡水自动停止,水费根据洗澡时间自然跳动。看到系统上快速跳动的水费数字,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节约用水的想法,洗澡的费用也一直控制在一元左右,比外面的澡堂和浴室要便宜很多,这种洗浴生活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节俭意识。
毕业季是我甚为喜欢的“淘宝”时光。每到毕业生离校时期,大批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要整理生活几年的生活物品和学习资料,除保留一些必需的学习资料和方便易带的生活物品外,往往三人一伙、五人一簇,到女研究生公寓旁边的路边摆摊,专业书籍、课外书籍、学习笔记、考研笔记、台灯、电脑桌、自行车等物品琳琅满目,有的还扯着横幅或做上标语,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现在我家书架醒目位置上还摆放着自那里淘来的英汉大词典和一些专业书籍、文学书籍。在当今各种资源和产品更新迭代频繁的形势下,这种旧货资源回收利用的做法和传统值得在学校和社会推广,有待发展成为旧物回收利用常态。
(四)
回味难忘的,还有生活的诗意和烟火。
我读研一的时候,女朋友也自家乡考上师大,与我同一专业。那年暑假,我们在家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多年的爱情修成正果。研二的时候,我们在距离师大不远的小区租了房子,多数时间与妻子一起去学校上课、一起回家,确实是一种浪漫而温馨的事。有的时候在学校食堂吃饭,多数在家里自己做着吃。想改善伙食的时候,放学在路两边的摊位或到距小区不远的市场,买只竹筒鸡或烤鸭,或买上排骨、鲶鱼和酸菜,做炖排骨或酸菜鲶鱼,既可解解馋虫,又能享受做饭的静美时光。功课之余,时邀同门学子来家或到附近餐馆,与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小酌一番,畅叙同门情谊,别有一番情趣与温暖。总体感觉,徐州菜与枣庄、济宁的菜品相差不大,菜品多喜放辣,其中师大东门清华园菜馆里做的蒜爆鱼以其鲜嫩无比的特色至今难以忘怀,甚至感觉嘴边还残留着蒜爆鱼的鲜美与醇香。而徐州当地人的酒文化亦让人印象深刻,用土碗大碗喝酒的粗犷与将喝酒称做“K酒”的豪放,总能将酒场引向高潮,“K一个”成为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耳畔的一个故事念想。
在外居住的日子,除了柴米油盐的静谧祥和,也有泪流满面的感动。由于与姥姥同一天生日,在前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父母总是中午去给姥姥过生日,我基本没能非常正式地过一次生日。清晰地记得婚后的第一个生日,妻子精心准备了丰盛的菜肴和鸡蛋面。望着妻子多情的目光,我在一碗简单有味的鸡蛋面前心潮澎湃,感激之情难以抑制,禁不住泪流满面,深刻地体会到人生有些东西确实需要一些仪式感,幸福感的满足竟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单纯。这次生日的仪式感与幸福感令我终生难忘,注定要与对师大母校的美好记忆珍藏一生。
作者简介:张崇员,男,1979年生,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读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5年9月入校,2008年6月毕业,目前系济宁市任城区政府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当代文坛》、《安徽文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电影评介》、“光明网”、《西安日报》等发表《批评的声音与姿态——〈兄弟〉批评之批评》、《叙事的重复与超越——评张炜小说〈刺猬歌〉》、《近20年来余华研究综述》、《颠覆“父法”:一个不再新鲜的话题——评影片〈父子〉》、《精巧叙述策略下的命运抉择与悲欢离合》、《儿童视角下的林野盛宴与生命尊严》、《深沉内敛又温暖治愈的情感大戏》等论文或书评、影评、视评。在《徐州师范大学报》、《济宁日报》等发表散文《别离的歌谣》、《生命的尊严》、《柔软的心》、《徐州人,“管”天下》、《盛世新绿满高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