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栏目信息Column’s Other Info

  • 一辈子感恩母校

  • 2022-06-24

1960级中文系学生程镇飞

完美的人生必定拥有“三宝”:长辈、祖国和母校,我全拥有。“母校”,是人们对自己曾经毕业的学校的一种怀有感激之情的称谓。它是上个世纪初由日本传入的外来语。1907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的日本兼职老师在向北大首届毕业生讲话时第一次提出“母校”这个概念,后来,邹韬奋先生在《萍踪寄语》中也曾经出现过此词语。

我的母校共有6所,分别是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她们组成了我十七八年的求学生涯。我最后就读的最高学府是在徐州师范学院,现在大发展了,改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她是使我一辈子感恩的母校,我始终对她怀有很深的感情。那终生难忘的四年本科生活,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学到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这些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一辈子珍惜,我为母校而感到自豪,我要为母校增光添彩。

我是1960年到1964年在徐州师范学院度过了四载宝贵的青春年华。

1960年8月,我接到高考录取通知后,按时赶往徐州报到,被编进中文系1960级3班,安排进男生宿舍二楼最东边的寝室,6张木质双层叠床,10位同学安排后空余的2个铺位安放大家的行李,我第一个结识的室友是邱鸣皋同学,他担任我们整个年级的学生党支部书记,以后的四年他一直是同学们的“精神领袖”,毕业后老邱留校评上了教授,当上了徐州师范学院院长,这是后话。

当年,我们经常要下乡劳动,我就曾随班级去了微山湖,负责牧羊。那时老乡们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坚信跟着共产党走经济上终会翻身的,给我们这些大学生以极大的教育与鼓舞。

当年和平路上的徐州师院只有三幢品字型的教学兼办公大楼。我们中文系是进学校北大门后的左边的一幢三层楼房。1960级中文系200名左右学生,分成四个班,我们3班与4班构成一个大班(徐荣街先生是四班同学),有些学科四个班一起在大楼靠南的底楼阶梯教室里上课。我们当时是没有人缺课的,都是全勤,并要赶早去抢占理想的座位。

吴奔星教授的现代文学课,最受我们学生的欢迎。吴先生风度翩翩,授课时神采飞扬,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一如洪钟,抑扬顿挫,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好像他和黎锦熙先生等人共同创建了九三学社,进过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登上开国大典的观礼台。

尤其,我的恩师中文系主任廖序东先生的汉语课以及《汉字形体学》(选修课)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至今听课笔记犹存,令我受用终身。王进珊教授的古文课严丝合缝,高深畅达,很受同学们的膜拜,获益良多。教古典文学的郝立诚老师,曾是我就读的省立高中的语文大师,在江南地区颇负盛名,与钱仲联先生齐名。

记得还有教历史专题的臧云甫先生,博学多才,造诣极深,我很喜欢听他的课,入滋入味,他编写的讲义十分珍贵,我都一页一页装订成册,保存至今。清楚记得,他的最后一次考试,从早上考到天黑,考得同学们天昏地暗晕头转向,我在午餐前即交卷,还得了个高分,受到先生表扬后我心中自然大喜,我的心情比吃了蜜糖还甜,这些都写进了我当年的日记。

还有李文沛、李建钊、朱留范等等老师始终印在我们学子的脑海里,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1964年毕业时我书面向组织表达了“祖国的需要是我的唯一志愿,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分配”这一愿望,中文系领导还特地找我谈了话。8月初,母校正式宣布将我分配到上海工作,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成了“新上海人”。

我的母校是伟大的,她不仅教会了我做学问的方法,给了我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让我在十分艰苦的生态环境中得到了淬炼,比如说学校虽有学生食堂,但四年里没有一顿餐是坐着吃的。有人说这也是一种财富,果真不假,它使我在“魔都”的几十年工作过程中,刻苦钻研,不畏艰难,连开几个通宵一点儿都不在乎,简直如“小菜一碟”。为此,我一辈子感恩母校。

回首当年,十分感慨,跨入徐州师院至今,已超过整整一个甲子。当年的青涩学子的律动早已远退,我们曾经敬慕不已的师长,如廖先生、吴先生、王先生等,一一远行,当年的徐州师院的一片热土变成了江苏师大的一个校区(云龙校区),学生宿舍及食堂兼礼堂早已拆除而荡然无存,那幢我们曾经埋首苦读四年的教学大楼依旧还在,而导师们的疾步或缓行的身影,同窗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悉悉索索的翻书声,以及每日清晨站在广播大喇叭下静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的这些场景,现在则成了一个个空镜头,留在每个学子的曾经的记忆里,往事历历在目,叫人怎么能忘怀呢!

走笔至此,我想以我在2020年国庆节写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朝夕与共四年的同窗啊,在我的脑海内是牵挂!

辛勤授课耕耘的恩师啊,在我的记忆中是怀念!

而哺育我成长的母校啊,在我的心田里是永恒!

六十年前的曾经,时时萦绕,事事铭刻,

那或急或缓的步履,如何能随着岁月而褪去?

我终生难忘的思念,永远留在了江苏师范大学!

2022年5月

 

作者简介:

程镇飞,1960年就读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担任党政机关文化教员,2002年退休于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担任文科大专部主任、中共静安区业余大学党总支委员。在职时是上海市教育学会会员,退休后参加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2020年9月被母校江苏师范大学聘为校外辅导员。

 


扫一扫分享本页